宋代耀州窑瓷器市场行情,鉴定特征,宋代耀

发布时间:2023/3/6 13:40:35 

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市,因地属古耀州而得名,也叫铜川窑。北宋耀州窑青瓷的胎体为灰白色,较薄,很坚密;釉面细密,光润,青中闪黄或略闪黄,类似北宋时期的龙泉窑。主要装饰方法是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开始出现非常草率的刻花,以后日臻成熟。北宋中期,已采用刻划结合的手法,刻主题纹饰,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而奔放;划陪衬纹饰时,纤细如丝,排列有序,整体纹饰层次清楚,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北宋晚期盛行在盘、碗内印花,即规整又清晰。

耀州窑纹饰以花卉为主,以婴戏纹最有特色,有攀在花枝上的,有卧于花丛中的,有荡于花枝间的,有戏水的、夺球的,活灵活现。常见纹饰还有:缠枝牡丹、缠枝莲、缠枝菊、把菊(一把、两把、三把的都有,有的还印上“三把莲”等文字)、菊瓣、梅花、松树、鹊竹、水草、忍冬、龙纹、凤纹、狮、虎、鹿、犀牛、飞鹤、游鸭、鸳鸯戏莲、莲池游鱼、仙人骑鹤、飞天、弥勒佛、婴戏等。边饰主要是莲瓣纹、回纹,也有堆贴雕塑龙、兽、力士、猴、荷叶、人物等。

耀州窑刻花梅瓶

耀州窑瓷器的款识:耀州窑是宋时北方著名的民窑。宋耀州窑瓷器的款识非常有特色。有一件青瓷小碗内印有“三把莲”的款识,有的小碗内印束莲三把,称为三把莲,同时在碗心印有“三把莲”字样,即图案与文字的相互结合,有明显的装饰风格。宋耀州窑印花飞凤纹碗,在纹饰间印有“政和”两字。同时,宋耀州窑也有吉语款,见到的有耀州窑印花碗。耀州窑青瓷款字的一大特点是文字藏于图案之中。如一件印花团菊纹碗,印花团菊纹非常别致,在碗心内印团菊纹,其中心是一个圆圈,内印阳文或阴文“吴”,这可能是工匠姓氏。耀州窑系有出土青瓷碗,碗心印有吴、杨、张、周等阳文,这是工匠或窑主的姓氏,还有的在碗底部印“张”字,字藏于荷叶莲花之间,精巧别致。

耀州窑主要器型有盘、碗、杯、盏、钵、梅瓶、荷叶式高足盘、喇叭口瓶、葫芦形执壶、多子盒、枕、炉、凤头壶、花口尊、玉壶春瓶等。北宋耀州窑的碗身较高,敞口,小圈足,器物一股施满釉,工匠多拿着底足蘸釉。耀州窑虽属民间瓷窑,但制作非常规整,釉色很漂亮。据史书记载,北宋中晚期的耀州窑有大量上乘之作作为贡瓷供宫廷使用。

宋代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以耀州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耀州窑系。河南的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县窑、内乡窑、新安城关窑均深受其影响,烧造青釉刻划花、印花瓷器。这一时期广州西村窑、福建同安窑、广西永福窑和容县窑,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也仿造耀州窑产品。

耀州窑开光堆塑贴花力士八方供器

釉面特征:

耀州窑在唐代处于初创时期,由于淘洗不精细,坩土中的杂质较多,胎中所含的颗粒状铁元素烧成后成为釉下小黑斑,使瓷器不够匀净、光洁。有的还有颗粒状小眼与针隙。少数器物在施釉前粉饰一层白色化妆土,大多直接施釉,气孔较小。胎有深、浅两色,深色较灰暗、铁黑,浅者呈灰白色。通体使用化妆土,从剖面看除深灰和铁灰的黑胎外,还有两条醒目的细白线加于胎釉之间。

宋代早期瓷器一般胎釉较粗,胎上有白衣,且以青釉为主,釉面起橘皮纹者较多。宋代中期开始进入耀州窑的鼎盛时期。此时烧制、装烧工艺明显提高,所制器物质地精良、风格鲜明。器物火候高,质地坚实,胎薄釉匀。晚期器物胎质更为精致细密匀薄,但渐少有中期自由潇洒之韵致,而趋向平稳、工整、秀丽、端庄,艺术性减弱的同时工艺性增强。耀州窑制瓷的原料坩土来自“十里窑场”西南端的“土黄沟”,制瓷作坊就地取材,宋代作坊内发现不少粉底原料的小型供个人使用的石臼和安放在固定地点需借助杠杆操作的石碓,特别是黄堡四中校园内发现的大型蓄力石碾槽均表明了原材料加工水平的提高。

耀州窑双鱼纹盘

一般来讲,北宋早期耀州窑生产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胎有两种,一为黑铁色的黑胎,一为淡灰色的白胎。胎质颗粒较五代时细,但胎质疏松与五代器相近,并有气孔。黑胎多施有化妆土。其釉色呈现多级色差,有一些器物沿袭了五代耀州窑瓷器的淡天青、灰青、青绿等色釉。而大多数器物则呈现出青中泛灰或泛黄的色调。釉面有橘皮纹的器物较多。

北宋中期耀州窑生产的瓷器已不见有黑胎,均为颗粒细小均匀的浅灰白胎。胎质致密,没有早起的疏松和气孔的现象。其青瓷釉色的色调相当稳定,不见早期的多级色差,均呈典雅深沉的橄榄青,釉面温润有玻璃感。除青瓷外,此时期还生产有黑釉、酱釉和黑釉酱斑瓷器。胎薄釉匀,釉面有裂纹者较多。

北宋晚期耀州窑生产的瓷器,胎多呈灰白色、浅灰色和土灰色。虽胎土的颗粒较中期稍大,但仍很均匀,胎质也十分细密。

金元耀州窑瓷器胎釉粗厚,胎面不上白衣。由于烧造中采用了叠烧的工艺,一部分碗、盘内心被刮掉一圈釉,露出涩胎。正是这种烧造中存在的缺陷,为后人鉴定金代耀州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耀州窑弦纹三足炉

纹饰题材:

耀州窑瓷器的美集中体现在它的装饰纹样上,以广大民间趣味为着眼点,注重更直接、更广泛吸引顾客的器表装饰。宋耀州窑常见的纹样有80种以上,可分为植物、动物、人物和几何纹样,以及边饰、文字装饰。

植物纹:植物纹样应用最广,有牡丹、菊花、莲花、玉兰花,还有松、竹、梅、石榴、芭蕉、水草。牡丹的表现也多样:花瓣多层重叠的、双层多瓣式的和单层三瓣式。形式有折枝、交枝、缠枝、连环牡丹,此外还配以动物、婴孩、文字的牡丹图案。潇洒流畅的刻花线条配以饱满富丽的牡丹花枝,真切地传达了宋代耀瓷完美的神韵。菊花常出现于印花团花图案之中,形式有团菊、缠枝菊、折枝菊,构图规整。莲花纹样的形式有缠枝莲、把莲、孔雀衔莲、婴戏莲等。松、梅、竹常与婴孩的形象搭配构成婴戏松竹、婴戏梅竹、婴戏梅等纹饰。

动物纹:动物纹饰中有祥瑞类的龙凤,龙纹常配合以水波和云纹,凤与牡丹构成“凤穿牡丹”,还有狮、虎、摩羯、神鹿等瑞兽。此外写实性的动物也是重要的题材,如配以水波、莲花等的游鱼。孔雀、鸳鸯、鸭、鹅等往往与花草一起构图,描绘出栩栩如生的自然景象。

人物纹:人物类题材中以婴戏纹最为丰富,与动植物纹饰一起构成如三婴荡花枝、双婴戏牡丹、梅竹、四婴闹莲、五婴戏犬等,极具喜庆欢快的民间情趣的生动画面。

几何纹:几何纹样包括八卦纹、钱纹、回纹、水波纹、云纹、柳斗纹等,多用来做主体纹饰的填充和装饰。水波纹应用最为广泛,有篦状、絮状、连弧状等形式,常用来做底纹。云纹有卷云纹和如意云纹。

耀州窑青釉刻缠枝花卉纹笠式盌

装饰工艺:

一般来讲,宋代早期耀州窑瓷器的装饰以刻花为主,纹饰较为简单,线条宽粗,题材以莲瓣、牡丹、菊花纹等较为常见。花纹局部不加任何装饰,图案简朴。纹饰大部分装饰于器物的外壁。

中期耀州窑的刻花进入了成熟阶段,无论是装饰技法还是题材,均较早期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纹饰由早期的外壁转向内壁,纹饰结构较早期复杂,而且在纹饰中刻划并用,使图案的立体效果进一步加强。刻花技术的成熟,使耀州窑的印花工艺也得到了了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并成为宋金两代广为流行的装饰。纹饰中植物类以折枝牡丹、交枝牡丹、缠枝牡丹、交枝菊、缠枝菊花、莲花、水波花草、水藻、缠枝忍冬、花叶纹为主。动物纹中有双鸭莲花、水波双鸭、鸳鸯戏莲、双鱼莲花、水波三鱼、龙、凤纹等。纹饰中的植物动物纹均模拟自然,处于写生与图案之间。

晚期因器制纹,不拘形式,纹饰潇洒自然,生动逼真。常见以水波为底纹,上饰荷花、游鱼鸳鸯等,仿佛在一泓碧波荡漾的清水中自由地摇曳、游动,清新优美,栩栩如生。新出现的纹饰有连环牡丹、单束莲、双束莲、缠枝菊花与船、竹叶、卷叶纹等。动物纹中有凤凰戏牡丹、群鹤博古、双鹤等。群鹅、水波、五鱼、莲花六鱼、莲花鱼鸭纹都是晚期的新创。另一特色是出现了大量的婴戏纹,如梅竹戏婴、松竹戏婴、缠枝戏婴纹等。水波纹中长波段同心圆式的排列继续使用,同时出现有平行的弧形复线组成的水波纹,此纹饰为晚期耀州窑所特有。

耀州窑缠枝花卉纹执壶

金元时期耀州窑虽然仍继续烧造,但纹饰日趋简化。金代以水波鱼纹、莲花、鹅纹、卷叶牡丹、犀牛望月、瑞草鸭纹、缠枝花卉、朵花、婴戏纹等较为常见,尤以犀牛望月、六格花卉具有时代特征。此时与宋代纹饰明显不同的标志是化妆土及剔花工艺的广泛使用。化妆土的使用弥补了金元时期耀州窑胎体粗糙的不足。而剔花工艺的采用,使纹饰古朴浑厚,虽不及前期刻、印花精致,却也别具简洁豪放的风韵。元代耀州窑装饰纹样更为简单,见有莲、菊、水波、钱纹、花鸟、花草、枝叶、鱼纹和诗文等。

现代仿耀州窑器物以陕西仿器为代表。随着对耀州窑认识的不断提高,仿品不仅仿最能代表耀州窑制瓷水平的刻、印花青瓷,亦能仿月白釉、白地黑花等品种。仿青釉方面,凡传世的精品现代均有仿制。如宋代的梅瓶、玉壶春瓶、小口瓶、花品瓶、盖罐、钵、洗、格式碗、盖盒、倒流壶等。如仿宋青釉刻花倒流壶,与真品比较,从造型总体粗略来看,高度上二者相差不多,仿品略高一些,细观察细部还是有区别的:仿品肩部稍瘦,圈足略矮;在装饰方面,真品刻花刀法犀利,纹饰清晰,立体感强,仿品刻花棱角不清晰,浮雕感不强,肩部的连珠纹、弦纹等亦不够立体感。在壶流与壶柄的处理上更明显地看出二者的区别:真品流上的子母狮子与柄上的凤纹轮廓清楚,形象传神,而仿品则形象模糊,较真品黯然失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yannurzx.com/bynrxs/12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