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假科普又来了,这次居然说新会陈皮不

发布时间:2023/3/29 12:22:05 

众所周知,新会陈皮是我国著名的中药材,是十大广药之一,也是岭南地区常用的香料,历史上也长久被称为广陈皮。年,新会陈皮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是从国家层面承认其地道性。

对于广东人来说,新会陈皮是药食同源的中药材,是习以为常的常识。以至于看到这篇假科普文中说新会陈皮不能入药,我感到非常震惊。忍不住要为新会陈皮正名!

一、植物学与中药学

该作者认为,几本古医书中,都明确认为柑皮的性味与橘皮所制的陈皮不同,而新会的茶枝柑是柑皮,不是橘皮,只有橘皮才能做陈皮,柑皮不能做陈皮。

在植物学中,柑橘的确是最让人头疼的水果之一,因为橘类的杂交,品系繁多,柑与橘的界限,别说古代了,就连现代都难分。

《中国植物志》中直言:“把柑与橘划分为两个可以截然区分的物种实际上十分困难”。

且《中国植物志》中对茶枝柑有详述:“茶枝柑与年橘各部形态都相似……曾勉教授将茶枝柑划入橘类……”

至少在植物学看来,茶枝柑虽被称为“柑”,却被划分至“橘”类。

所以假科普中只用两篇古医书的叙述,来考证柑皮与橘皮的关系,推翻新会陈皮入药的事实,实在不合适。

非常明确的是,无论植物学还是中药学的书籍,都把新会陈皮的原料茶枝柑作为中药广陈皮的原料,即默认新会陈皮是广陈皮。假科普不攻自破。

《中国植物志》:“茶枝柑的果皮制干即为中药陈皮,是陈皮正品。”

《广东柑橘图谱》:“大红柑原产新会,主产新会。果皮是制中药陈皮及陈皮系列食品的正宗原料。”

《广东植物志》:“茶枝柑,别名大红柑、新会柑,主产新会,果皮晒干即中药陈皮的正品。”

《中国药典》(年版)中陈皮的词条明确备注广陈皮的原料:“栽培变种主要有茶枝柑Citrusreticulata‘Chachi’(广陈皮)。”

现代的著名医学研究者,也对新会陈皮高度赞扬,并对广陈皮和新会陈皮进行了非常多的药学研究。

国医大师金世元:新会陈皮是非常珍贵的中药材,新会陈皮从药效、芳香等方面均强于其他产地的陈皮。

钟南山院士研究团队:新会陈皮(柑茶)能有效预防和减轻空气污染引起的肺部炎症。

苏薇薇教授研究团队:广陈皮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及抗氧化水平。

二、入药历史

该作者又说,有历史证明新会皮的入药史很短,所以新会陈皮不是广陈皮,是冒充广陈皮,他认为正宗广陈皮是广东的橘子皮。

入药历史短就不是药了吗?如果说茶枝柑皮不是广陈皮的原料,那广陈皮所用的原料又是什么品系?此作者全篇也没有说出来。

按作者所说,难道只要是广东产的任何橘子都可以做中药广陈皮?这实在是不符合道地药材最基本的原则(对物种品质和栽种的自然环境有高要求)。

三、药品、商品、饮品

该作者最后的结论是,新会陈皮不是好的药品,而是好的商品,美味的饮品。还表示全文没有说新会陈皮不好。用药就该用几分钱一克的广东产的橘皮才有效果。

都把新会陈皮的公认的药效否定、歪曲了,该作者还说“没有说新会陈皮不好”。

不能因为目前新会陈皮价格较高,就说它没有药效了,这是十分荒谬的。

无论陈皮是作为中药还是食物,都是丰俭由人,没有条件,可以用普通的陈皮,有条件的,追求使用更好的新会陈皮,也无可非议。

随着近现代对新会陈皮的进一步研究,新会陈皮药食同源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能入药、入膳,还能入茶,除了实打实的保健养生作用,还进一步讲求香气、味道等,以满足消费者的高层次高追求的品味。

可以说,新会陈皮无论是自古以来作为药品、食品,还是后期成为商品、饮品、藏品,都是十分成功的。

四、为新会陈皮正名

由于各种原因,新会陈皮长时间无法光明正大进入药典,虽则民间都承认其药效,但我国的药典中的确没有单独的“新会陈皮”词条,中药中只分“陈皮”与“广陈皮”。

但在年版的《中国药典》中,陈皮的词条已经备注了茶枝柑是广陈皮原料,而茶枝柑即是新会陈皮的原料。所以即默认了新会陈皮是广陈皮。新会陈皮终于被正名!

我此前也写过,目前广陈皮的定义相对不那么明确。但毋庸置疑的的是,各类近现代文献中,都表明新会陈皮的原料——茶枝柑的柑皮就是最为正宗优质的陈皮原料。

该作者以一己之力否认《中国植物志》、《中国药典》等典籍对陈皮的描述定义,作出此类假科普,实乃荒谬。希望大家能擦亮眼睛,不要被这类假科普所迷惑。

新会陈皮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是陈皮人家,相信老陈皮会讲故事。

专注新会陈皮文化传播,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yannurzx.com/bynrxw/12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