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
兔年开门红
颐和五星家园感谢您的支持与信任
在此,我们奉上
年健康历
愿您在新的一年里
平安喜乐,遇兔呈祥
一月●月份节气:小寒、大寒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养生要点:养肾防寒
此时养生提倡“藏”阳气、防寒冷,寒邪入体,很容易生病!此时,肾的机能强健,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如辣椒、桂圆、姜、羊肉、猪肚、大枣等,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节气美食(食材)
腊八粥、羊肉、章鱼、骨鳝
二月●月份节气:立春、雨水
立春、雨水之后,白天渐长,气温渐暖,降水也逐渐增多。雨水过后最容易出现“倒春寒”,忽冷忽热,要注意“春捂”。
●养生要点:温补养阳
从中医养生保健的角度看,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身体阳气足,抵抗力才强!我们可以多食温补脾胃的食物,不宜大鱼大肉。建议多吃新鲜的蔬菜,例如葱,春天的葱是一年中营养最丰富、最嫩最好吃的时候,喝葱白汤可以益五脏、补气血。
●节气美食(食材)
春卷、菜花鲈、春笋、韭菜
三月●月份节气:惊蛰、春分
惊蛰意为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的时期。
●养生要点:健脾助阳
中医认为,人体在这个季节新陈代谢旺盛,饮食宜甘而温,富含营养,以健脾助阳为原则。因此在日常饮食中,不妨吃一些甘味食物滋补脾胃,例如山药、木瓜等。菠菜是春季的时令蔬菜,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的功效。此外,调理脾胃还可揉揉足三里穴(关节外侧向下量4横指)。按揉时小腿略向前伸,食指按放在足三里穴上,中指压在食指上,两指用力,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节气美食(食材)
河豚、鲳鱼、山药、菠菜
四月●月份节气:清明、谷雨
清明节气之后,气温逐渐回升。而谷雨时节处于由春到夏的过渡阶段,是一年中温差最大的时期。因此在这个月大家还是要注意保暖。
●养生要点:养肝明目
春季很容易出现眼睛干涩、目赤火热的症状。中医认为,春天肝气上升,肝主眼,很容易肝火旺。此时可以喝点清肝明目的“菊花枸杞茶”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菊花疏风清热、平肝明目,二者可谓是清肝明目的最佳搭档了。
●节气美食(食材)
青团、淡菜
五月●月份节气:立夏、小满
立夏、小满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季拉开序幕。气温渐升,湿气渐大,身体也随之受到季节的影响。
●养生要点:降心火、防湿热
中医认为,夏与心相通,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立夏后的高温容易引起情绪焦躁,导致心火过旺。此时吃点苦味蔬菜大有裨益。例如苦瓜、苦菜有消暑、退热、除烦、提神、健胃的作用。此外,小满标志着暑天湿热拉开帷幕,这时应多饮具有清热消暑、清心除烦、生津止渴作用的药茶。可取菊花、桑叶和麦冬一起煎煮取汁代茶饮用。
●节气美食(食材)
苦瓜、莲子、百合
六月●月份节气:芒种、夏至
芒种节气过后,气温显著升高,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加大,至夏至节气,暑气渐盛,让人感觉“又闷又热”坐卧不安,因此被俗称为“苦夏”。
●养生要点:清心祛暑
“午觉不睡,下午崩溃”。正午恰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人体出汗最多、心情最易烦躁,中午小睡,不仅可以避免中暑,还能很好地恢复消耗的“精气神”。明代李时珍认为粥是夏季最佳饮食。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清心祛暑之品加入粳米中煮粥,凉后食用可健脾胃,祛暑热。
●节气美食(食材)
鸭肉、海带、蛤类
七月●月份节气:小暑、大暑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进入了盛夏,而大暑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养生要点:别贪凉
千万不能过度贪凉,比如有的人贪吹空调,对着空调吹,使颈背部肌肉受寒;有的人贪吃冷饮,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此外,大暑前后湿气重,脾胃运化能力差,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如果经常穿梭于空调与闷热环境中,冷热不调,如果大量喝冰镇啤酒、吃冰激凌,更容易发生胃肠道疾病。此时节可以喝点橘皮茶,橘皮10克,冰糖适量,用开水浸泡后代茶饮。能理气开胃、燥湿化痰。
●节气美食(食材)
莲藕、荔枝、西瓜
八月●月份节气:立秋、处暑
立秋意味着暑气渐衰,天气转凉,阳气渐收。而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意味着即将进入秋天。不过也别高兴地太早,暑气走了,也迎来了秋燥。
●养生要点:润肺防秋燥
秋季伤肺的主要原因是“燥”,养肺的重点便是“润”。因此可用直接吸入水蒸气的办法使肺脏得到滋润。方法很简单:将热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水蒸气,每次10分钟左右,可早晚各1次。此外,推荐大家晚上熬点“珠玉二宝粥”,即用薏米、鲜山药和柿饼霜(在药店或网上有售)煮粥。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经,有润燥补肺的作用。而薏米性凉味淡,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柿饼霜的功能也是润肺健脾。
●节气美食(食材)
桃、龙眼、扇贝
九月●月份节气:白露、秋分
白露也是天气转凉的象征,待到秋分时节,我国部分地区昼夜温差甚至可以达到10℃以上。
●养生要点:补肾防着凉
从白露起要补养肾气。可以坚持晚上泡脚,用温水泡,水要没过脚踝,时间在15~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部搓热。到了秋分,空气干燥,秋风更凉,易出现咳嗽、嗓子干痒等症状,可以喝点“六汁饮”。取雪梨1个,鲜藕、荸荠、白萝卜、甘蔗、鲜百合各0克,榨汁后混匀食用,每次喝0毫升,每天2~次。但是如果是受凉咳嗽,应多吃山药、冬枣、莲子等食物。
●节气美食(食材)
梨、石榴、螃蟹、马鲛鱼
十月●月份节气:寒露、霜降
寒露预示着进入深秋,而霜降是秋向冬过渡的开始,也意味着马上就进入冬天了。
●养生要点:记得“三防”
中医认为此时养生尤其要注重三个方面的防范,即“防秋寒、防秋郁、防秋燥”。此时若要进补,可以参考医学典籍《金匮要略》中一款非常著名的温补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在这道汤中,当归有活血养血的功效,是中医常用的补血药,生姜可强御水汽,把身体里多余的湿寒除掉。羊肉性质湿热,可温中补虚。用料配比为:当归50克、羊肉克、生姜60克、黄酒50毫升、葱0克、食盐适量。
●节气美食(食材)
柿子、黄花鱼、对虾
十一月●月份节气:立冬、小雪
立冬标志着冬季从这一天正式开始。到了小雪节气后,气温会越来越低。
●养生要点:养阴防内火
民间素有“立冬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立冬进补要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羊肉性温热可温胃御寒,尤其适合在立冬之后食用,有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之功效。小雪后天气寒冷干燥,人们避寒就喜欢多食用火锅等温热食物、穿厚衣物,使得体内热气蕴结,形成“内火”。因此要少辛辣,多补充水分,可选择芹菜、莴笋、生菜、苦菊等苦味食物,解热去火、清热润燥。
●节气美食(食材)
甘蔗、加吉鱼(闽南称“加腊鱼”)
十二月●月份节气:大雪、冬至
大雪时节,意味着已经正式进入冬季。到了冬至开始,民间有“数九”的习俗,迎接寒冷的“三九天”。
●养生要点:防寒防感冒
俗话说:“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姜味辛辣,可以在体内产生热气,祛除冬季的寒气,所以受冻的病人,就可以常喝姜汤来驱寒,预防感冒等常见疾病。
●节气美食(食材)
汤圆、饺子、萝卜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yannurzx.com/bynrxw/14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