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的白釉因其肥润甜美,人称“甜白”,釉面温润肥厚似玉如脂,洁白平静,有的开米黄色大纹片。
器型有梅瓶、杏元扁瓶、背壶、无柄壶、四系茶壶、僧帽壶、八角形烛台、大罐、小罐、爵杯、碗、盘等,胎体分薄厚两种、盘、碗等圆器一般是薄胎;梅瓶、烛台、大罐等是厚胎。分光素无纹和暗花两种。有的白釉器上有浅黄色的酱口,比任何朝代的酱口颜色都要浅淡。
清雍正甜白釉暗刻缠枝花卉玉壶春甜白釉瓷的鉴定:
目前已知的文物考古资料,可证实明永乐开始大量烧造甜白釉。永乐甜白釉器最明显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胎体迎光透视,呈现极浅淡的粉红色;二是釉面积釉处呈虾青色。宣德甜白釉仍是薄、厚两种瓷胎,但浅划暗花者增多,常见纹饰为龙凤和缠枝花,款识除暗款外,新增了青花款一种。宣德早期釉面与永乐相同,中晚期釉面普遍出现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无款的甜白釉器,均以橘皮纹判定永乐、宣德的时代。传世成化官窑甜白釉器多是薄胎,盘、碗、杯常见,薄胎者有卵幕杯一种,薄如蛋壳,为成化特有。清代后仿不少,可用明成化款识特征断定时代。从明弘治开始,白釉在器底均呈青色,这一特征一直延续到嘉靖。传世品中有正德、弘治白釉露胎刻龙纹碗、盘各一种,民国时有在龙纹上后挂彩的,须仔细辨认。嘉靖甜白釉器仍保持着胎洁釉润的传统,但釉内气泡小而密集,总体特征极像永乐甜白釉器,须仔细推敲。万历时甜白釉器渐少,尤其是官窑完整传世者甚少,其釉色有洁白和白中闪灰青两种。
清康熙时甜白釉器主要是仿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的制品。官窑多署本朝款,也有署永乐、宣德款识的,薄胎者仿得最多、最好,但清代胎料与明代有别,迎光透视,闪青白色。这是区分明、清甜白釉的重要依据。雍正以后,甜白釉仍在生产,总体特征与康熙一样,或是仿明,或是烧制极具本朝特征的各种造型。因此,鉴定时须把握各朝的胎釉工艺特征。
明永乐甜白釉暗刻石榴花果纹玉壶春瓶拍场上明代永乐甜白瓷屡创高价,如年佳士得一件明永乐甜白釉暗花榴开百子玉壶春瓶万港币成交,年苏富比一件明永乐甜白釉暗刻石榴花果纹玉壶春瓶以万元港币成交,后世仿永乐甜白瓷也多有精品出现拍场,且创出高价,北京保利年秋拍,一件清雍正甜白釉暗刻缠枝花卉玉壶春瓶以万元成交,成为甜白釉瓷拍卖纪录排行榜中的第三位。
永乐民窑白釉器特征:
永乐民间窑白釉器型中,仍以碗盘等圆器为主,同时出现了高足杯。碗以撇口深腹为多见,口沿出现了浅褐酱色假芒口(檀香口),底足为外敛内收式小圈足。盘大多为撇口(折沿、花口或菱口形少见),盘心留有修坯后的台阶式炫纹,底足明显变大。高足杯整体造型仍留有元代遗风,足柄呈竹节形,外撇、内中空,留有胎接时的乳突,足端露胎,见有火石红或黑褐色斑痕。
白釉瓷器装饰,除了一部分为光素无花纹外,有一部分采用印花装饰和印花外加青花装饰的器物。印花瓷一般胎体较薄,迎光透视可以看见透明的白釉下各种缠枝花卉、云气、海马等纹饰,也可用手去感受凹凸不平的釉面纹饰。印花加青花的器物,在器壁上印有各种纹饰,而口沿、器心却用青花料绘以炫纹以及吉祥寓意的图案:葡萄、花卉、月华锦、寿、福字等。这种明暗色差的鲜明对照和明暗图案的相映成趣,相映生辉,是民窑技工独具匠心,在仅有的空间内,创造出一种艺术的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令人心旷神怡。
明永乐甜白釉暗花榴开百子玉壶春瓶转载请注明:http://www.bayannurzx.com/bynrhj/12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