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御瓷品格之美,为明一代之冠。宣宗朱瞻基为史上寥寥可数的富具艺术才华之君主,执政十年,宫廷诸类工艺品无不彰显其艺术品味。时御窑厂于其旨意下竭力创新,发明极多,前后器类之多,釉色、装饰之广,为宣德之前所未经见,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宣红、宣黄、霁蓝、洒蓝、翠绿、冬青等诸色釉器犹如霓虹七彩,斑斓夺目,彪炳奕叶,更有甚者如青花一门,色泽深翠,式样精妙,备受后世推崇。
宣德青花瓷以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晶莹肥厚,青花色泽艳丽,纹饰优美而著称于世。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下西洋,海外通商不仅为青花瓷的生产提供了原料“苏麻离青”,而且增加了瓷器需求量。西亚文化流入中国更是丰富了宣德瓷器的器型和纹饰。其造型多种多样而富于变化,常见的有盘、碗、瓶、罐、壶、冼、钵、盒、花盆、三足炉、八方烛台等。此外,还有许多仿制西亚地区金银器和陶器的器型,如花浇、鱼篓尊、盘座、折沿盆等。整体风格呈现出雄伟浑厚、庄重古朴的特征。大件器皿增多,均分段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小件器物则精巧细致,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且此时多用郑和从西洋带回的“苏麻离青,”钴料,呈色深艳明亮,如蓝宝石一般,线条间往往有晕散现象,有如水墨画的墨晕,加上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使画面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僧帽壶,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宝珠形纽盖,鸭嘴形流,短颈,鼓腹,圈足,一侧扁平曲柄,形如僧帽,故名。系受外来影响器型,始于元代、明清景德镇窑继续烧制,明宣德烧制的僧帽壶十分著名,它的用途初期专为佛教僧侣饮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壶。它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元代,最早出现时的载体为瓷器。
该壶为大明宣德青花僧帽壶,该壶高20厘米,壶口形似僧帽,前低后高,成三层台阶形,流前伸似鸭嘴,阔颈,鼓腹,圈足。有扁把,把两端刻如意形饰,一端贴於腹间,一端贴於帽沿并有突棱竖起与口沿平立。全器用青花装饰,口内沿饰缠枝莲纹,口外沿飾缠枝灵芝纹。颈部一侧饰龙穿莲纹,另一侧飾凤穿莲纹,流饰缠枝莲纹。肩绘钩连如意形,内各加饰莲花一枝。腹部书藏文吉祥经文一周,意为:“日平安,夜平安,阳光普照皆平安,日夜永远平安泰,三宝(佛、法、僧)护佑永平安。”底边飾变形莲瓣纹一周,足边饰云纹一周。中间绘缠枝灵芝纹。盖飾半钱纹和缠枝莲纹。器底为青花款“大明宣德年制”。该壶制作精巧,胎质细腻,白釉莹润,青花发色蓝艳,系宣德青花精品,极具历史研究、收藏价值。
历代鉴藏家均以得宣德青花为荣事,精真者珍同拱璧。明张应文《清秘藏》卷上第六“论窑器”:“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又明王世性《广志绎》卷之四中载“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由此即可概见一二。而此器在宣德青花瓷中极为少见,更值得惜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yannurzx.com/bynrhj/12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