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刚开春的时候,朋友来做客。
当时虽已入春,但没有多少温暖的感觉,窗外仍然是冷风阵阵。
遂打算,煮壶老白茶吧。
于是那天午后,李麻花拿出了很久未用的粗陶壶,洗干净以后,放在炉上煮水。
红泥炉就不必了,办公室里现有的电陶炉上煮煮就行。
等水烧开的空隙,正好准备茶点,找杯子,斜阳恰当时。
看到只放了茶叶进去煮,朋友问我们:“不加点陈皮、红枣什么的吗?”
彼时的季节,喝点温暖且开胃的汤水,似乎更应时应景。
奈何,手边没有陈皮,红枣也恰好吃完了,没有及时补货。
况且,平日里我们也不喜欢这种“大乱炖”的煮茶方式。
由此想到,据说东北有一道菜,就叫大乱炖,把各种各样的食材加在一起,用铁锅炖一炖就行。
非常适合懒人,且没有什么固定搭配。
想必现在的特殊情况下,某些地区的朋友为了填饱肚子,也为了节省时间,通常都是大乱炖。
至于炖的是什么,取决于冰箱里还剩什么,或者今天送到了什么菜。
即便食材有限,也能犒赏自己。
只要我们还有好好生活的信念,艰难就是暂时的。
《2》
说回正题。
其实,陈皮和茶叶的组合搭配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早在前几年,陈皮普洱茶就已经开始流行,甚至成为了一种“网红产品”。
有人说,醇厚的普洱熟茶配上清新的陈皮,会产生“1+1>2”的效果。
每个人的喝茶口味不同,喜好也不同,自然是没有标准可言。
光是“好喝”这一点,个人就有种看法。
但站在茶叶的角度来看,任何的好茶都不建议加料,无论是陈皮也好,红枣也罢,一律不提倡和老白茶一起喝。
原因很简单,加进去的材料,会破坏老白茶的原汁原味。
并且,也很难保证是否会发生不良反应。
大家都知道,老白茶的香气很丰富,有药香、陈香、花香、粽叶香等,老寿眉饼还有枣香。
这些香气都是纯天然的,完全属于茶叶自带的味道,而非依靠加料。
反之,陈皮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味道芳香,闻起来带着一股果香,还有药香。
但老白茶的药香,和真正中药的药香是不同的。
直接煮中药的气味,会更浓郁,更纯正。
而老白茶当中的药香,只是类似某些根茎类中药,如当归、熟地、防风等的香气,但并不是完完全全一样。
一个是中药本药,一个是近似香。
把陈皮加到老白茶里一起煮,反而会让陈皮浓重的味道掩盖茶叶的清香。
虽说从另一方面来看,有了陈皮的参与,老白茶汤里的药香变得更强烈,但终究不是原汁原味了。
除此之外,陈皮的功效和老白茶的功效,毕竟是不相通的。
万一某些茶友不适合喝陈皮,身体产生了负面影响,还以为是老白茶不好呢。
所以,想喝陈皮的味道,想体验陈皮的功效,倒不如直接喝陈皮煮水来得更加纯粹。
想喝老白茶,那还是清饮吧。
品尝一杯干干净净的、不加任何材料的茶汤,感受老白茶的纯正风味。
《3》
说起喝茶加料,还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
相信很多茶友喝老白茶,是奔着枣香去的。
枣香,是老白茶饼专有,并且必须是产区好、工艺好、储存好的寿眉饼,才会产生干燥、温馨的枣香。
这股枣香,类似于平时蒸红枣糕,或者是用红枣皮煮水的气息。
甜而不腻,恰到好处。
散茶是没有枣香的,品质不好的老寿眉饼,或者是做旧的寿眉饼,也很难陈化出枣香。
即便有,枣香也不持久,不浓郁,不耐泡。
但现实生活中,真正品质好的老白茶饼,价格比较高。
有一些茶友矛盾的地方在于,既想喝老白茶,又考虑价格因素,囊中羞涩。
于是乎,脑子里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品质不好的老白茶饼枣香弱,那就自己加几颗红枣进去一起煮,不也是“枣香”吗?
果断下单,把购物车里99元包邮的“10年陈老白茶”饼买回家。
收到货之后,激动地撬下一部分,扔进煮茶壶里煮,顺便附带三五颗红枣。
也只需要这么几颗,就能让空气里都弥漫着浓浓的红枣香,便是部分人印象中的“枣香”了。
大约十分钟以后,茶汤煮好了。
倒出来喝,发现汤水不苦不涩,还伴随着持久不散的枣香。
以为自己捡了大便宜,用如此低廉的成本,就拥有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枣香。
殊不知,此枣香非彼枣香。
老寿眉饼里的枣香,是天然形成的,经过压饼的工序之后,部分细胞壁破裂,细胞液溢出,并附着在叶表。
当这些物质被释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氧气接触,渐渐地生出了一种果香。
而这种果香,又有几分接近红枣的香气,故称之为枣香。
人工添加的红枣,和自然陈化而来的枣香,虽然闻起来确实很像,但本质上天差地别。
天然的美女,和后天靠整容的“人造美女”,同样是美人儿,但明眼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来。
相比起来,大家还是更喜欢天然的。
《4》
本打算收尾,李麻花又提供了一个素材。
“你看,有人留言说老祖宗煮茶都是要加料的,这叫传承,快给他说说。”
的确,古人曾经将茶叶当成食物,和各类调味品一起煮,曰“茗粥”。
也就是像我们现在的粥一样,不仅仅有米,还分咸甜,还加各种辅料。
这样的一锅乱炖,其实和菜汤无异,压根不是为了品茶。
陆羽在《茶经》里就吐槽说:“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可见,茶圣也不喜欢往茶汤里头放调味品。
他觉得,只要“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就够了,或者可以不加盐。
总而言之,目的都是为了尽量保持茶本来的味道。
从《茶经》开始,茶已不再是粗放的粥茶,而是逐渐走向精细化。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后果,代表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不再仅仅追求填饱肚子,而是为了品茶,或者再上升为一种精神娱乐。
再退一步说,过去煮的不是老白茶,而是绿茶。
把几千年前的习惯,生搬硬套到21世纪的今天,难道不是越活越回去了?
如今,茶叶的品类变得丰富,有六大茶类,且各个都工艺精良,力求将好茶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既然如此,我们更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将清饮作为主流。
当然,加料与否是个人喜好的问题,如果实在想来个“混搭”,又未尝不可?
《5》
普洱茶是普洱茶,老白茶是老白茶。
有些特性,是各类茶叶共通的。
但有些东西,不能照搬照做,盲目跟风。
这么多年来,我们也遇见了不少和“老白茶加料”有关的情况。
大多数的茶友,因为遇人不淑,买到了劣质的老白茶,发现香气寡淡,滋味薄弱。
故而出此下策,想要依靠加料来挽回一些风味。
从这些事件当中,看出了满满的无奈。
毕竟是自己花了钱买回来的茶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说到底,还是要买好茶,喝好茶。
不仅给自己的肠胃好一点的待遇,更是香气滋味的飞跃。
无论贫穷富贵,那颗爱茶的心,不应该变。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yannurzx.com/bynryy/1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