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诗经》中有句名句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本意是仔细打磨器物,引申为君子对自身修养的打磨。而当今在古玩市场火爆的背景下,很多人真正实现了“仔细打磨”,不过他们的目的却是文物造假,最后形成以假乱真的效果售出高价攫取利益,不知古人知道了今人这样的行为会作何感想。
01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当时海关查获了两尊即将出关的青铜器,文物专家鉴定后确定这是战国时期的文物,于是嫌疑人被海关当场扣押。嫌疑人直接吓到了,大喊说自己这是在雄县买的工艺品,哪知道是什么战国的文物啊?海关很敏锐地察觉到这极有可能是一起重大文物偷盗贩卖团伙案件,于是赴雄县立案调查。结果查到一个老板时,老板对查案人员说:“是啊,就是我卖的,我这后院还有一院子,你要哪个朝代的?”
▲文物贩子照片相信看到这里大家已经回过味儿来了,没错,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文物盗窃案,而是水平高超的文物造假。据说当时雄县还做了一个“文物做旧”的技术展板,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想去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造假其实并非现代才有的产业,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青铜器造假风气鼎盛,甚至官方还办有仿造工厂。比如唐玄宗在位时,就在镇江句容开设作坊专门仿造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
▲青铜器碎片而在宋代时又掀起了另一股造假风潮。宋徽宗时期往后,文物造假主要集中于三代青铜器和书画领域。除了官方造假,民间造假则更为广泛。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很多青铜器“文物”其实都是唐宋时期造假的“文物”,不过毕竟又过了千年,那时的东西流传到今天本身也就是文物了。
01
到了现代,文物市场空前火爆,不再是局限于一个小圈子中。普通民众手里有了闲钱,有些喜欢捡漏的就会去古玩市场试试运气,而各种天价文物交易的报道和电视台制作的文物鉴赏栏目,更是激发了人们的热情,看着那些淘到珍贵文物转手售出天价的幸运儿,每个人都梦想自己能成为下一个,于是人们蜂拥而至。古玩商贩们这下可乐坏了,他们个个都是人精,自然看准了这是发财的好机会。
▲古玩市场照片正是由此,古玩行业成为“肥进瘦出,九假一真”的高危行业,也不知道多少人在里面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古玩市场的火爆,自然再度催生了古玩造假行业的热情,毕竟每做成一个都会是暴利。都说商人在能赚到%的利润时,就会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道德,而这一行的暴利可远不止%,可想而知造假会成为多少人的选择。那么,文物造假到底有多疯狂呢?
▲文物造假照片随着鉴定技术的进步,造假技术也随之进步,并不像外行人想象中那样权威专家一过目,就能辨别文物的真假,很多时候即使有专业仪器的协助也是真假难辨。比如清朝时就有人发明了“叩锈法”,即把半成品玉器和铁屑搅拌到一起,然后用一缸水和烧开的老醋密封浸泡十余天,取出后再埋入大街上让万人践踏,几个月后取出来时玉器上就有了“橘皮纹”,纹路中满是暗红色的铁锈,最后用开水煮完事。造假的痕迹没有几个月的把玩根本无法辨识出来,而这种方法既然已经写到了文中,自然是一直流传至今了。
▲“血玉”照片有句话叫“玉中有血,价值万金”,血沁一直受收藏家们的追捧。最初造假贩子用羊血、猪血、狗血来沁色,后来为了方便省事,便是将羊腿上剖开一个口子把玉器放置进去沁血,或者直接用活狗或者刚杀的狗,剖开肚子放置玉器,或者干脆直接放一缸猪血,将玉放进去批量封存,这样血色沁入玉内,成色更好,价钱也就更高了。后来就与时俱进了,不再用动物血,而是用草的汁液来沁色,甚至用杏干、乌梅和红干儿煮水染色,不是他们仁慈,只因为这样造假成本更低。
▲家具照片家具造假也十分普遍。家住乡下的人可能有过商人上门收买旧物的经历,他们的目的除了农民家可能藏有的古玩外,就是那些破旧的家具,之后通过“移花接木”就可以做成文物,甚至干脆在新家具外表贴一层老皮。古董家具表面的包浆也很好解决,用皮鞋油使劲擦拭后晾晒即可,还有放在鸟笼子下,通过鸟粪包浆“美容”来造成长期无人使用的错觉的方法。
结语
文物造假的门道那真是列举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么一整套手法,别说是普通人,就算是专家很多时候都难辨真假。所以普通人靠捡漏发财的想法还是省省吧,脚踏实地地过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资料:
《诗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yannurzx.com/bynrxs/12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