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橙黄橘绿时新华日报出版部

发布时间:2023/3/28 12:35:39 
激光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801/4230576.html

去太湖西山访友。还在公交上时,见有担夫挑两箩筐,掀开篓盖,满目金黄,与之攀谈,是西山本地人,谈笑间皆以本地物产丰饶而自豪。太湖西山素以杨梅、枇杷出名,其实,石榴、橘子也是秋天赐给西山最丰饶的物产。

西山老农素称,本地橘有早、中、晚三熟之分,而品种又有早红、朱橘、馒头红、青红之别,那一口脆落的吴语讲来,颇有相声里报菜名的架势,不过他们特称朱橘乃“洞庭红”,因剥开橘子有“三日手犹香”之美称。白居易为苏州太守时,要向朝廷进贡,他亲自上西山拣橘,他说:“洞庭贡橘拣宜精,太守勤王请自行。珠颗形容随日长,琼浆气味得霜成。”而奉和白太守拣橘的张彬写贡橘更加精妙:“凌霜远涉太湖深,双卷朱旗望橘林。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远在唐代,西山橘子便是朝廷贡品了。

西山寻常人家院前屋后也爱栽种橘子,屋子整齐又错落,橘子黄灿又青涩,炊烟袅袅,流连不想返回。

根本是橘子品质不俗。古医书上说,橘子浑身是宝,橘皮通气提神,橘皮晒干为陈皮,健脾开胃,橘络保护血管,橘肉生津止渴。橘子烤熟还能治咳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土方子。记得童年,有时候在灶头烧饭,看院子里橘子熟了,有事没事就摘两个,扔进火坑里,就喜欢闻橘子烤熟后淡淡的焦味。

橘子入诗,最早还是借了屈原的光。屈原作《橘颂》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屈原显然托物言志,以歌颂橘树永生南国,表明自己志向独立不迁。橘子到底是南方水果。有句话说“橘逾淮而北为枳”,淮南的橘子,如果种植到淮北,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就会在本质上发生改变,变成了枳子。

不过,南方橘子成熟,大多还是待霜降后采摘。霜降过后,天气变冷,橘子酸度降低,糖度提高,橘皮变黄。王羲之有一传世12字字帖《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王羲之当然知道霜降后采橘为佳,但是那天他想必兴致不错,看自家果园金黄盈枝,再摘下一个味道也不赖,索性都摘光了,给友人送去。友人对橘子味道品判如何,我们不好揣测,但是显然,他收到王羲之手札一定狂喜不已,他把手札小心保留下来,从而流传至今。

王羲之赠橘,三国时期的陆绩偷偷藏橘,却也留下一段佳话。陆绩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偷偷藏了几个。那时的衣袖都比较宽敞,临别时,橘子一个个从陆绩袖口里滚落至地。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写橘诗中苏轼有一首《赠刘景文》也颇为出名: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作于元祐五年(),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此时他和刘景文一见如故,引为知己。刘景文是世家子弟,年近六十依然潦倒。苏轼提笔写诗相赠,以示勉励。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荷叶败落、菊花凋残的初冬景象,但仍然还有菊枝傲立霜雪。接着苏轼笔锋一转,秋冬虽然破败颓唐,却是一年中的好时节,因为会有橙黄橘绿的丰收景象。

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以四季来比喻人生。人到中年,当如秋冬,却并不总意味着颓唐老境,反而可能收获成熟的心境。苏轼勉励好友,也是自况。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几经贬官,就在几年前还因“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在长江边黄州度过了数年人生的低谷。苏轼了不起之处在于,在他生命低谷凄惨的时期,以旷达超逸之心境,创作出了橙黄橘绿的璀璨诗文。

撰文、编辑:杨铖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yannurzx.com/bynrmj/12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