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建立了夏朝。
夏、商之际,居于北方的游牧部落有鬼方、方、危方等民族,他们对商王朝形成威胁。据《通鉴外纪》所载:“由商之成汤传至武丁,皆有外伐鬼方,三年乃”的记载。这说明中原商王朝和北方游牧部落之间所进行的战争是非常激烈的。至于鬼方民族居于何处,据《绥远通志稿》所载:“今之绥远西部全为鬼方故地也。”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生活在河套内外的游牧部落又改称昆夷、熏粥(育)、猃狁等,号曰赤翟、白翟。所谓赤、白翟,即是猃狁之族。以后孔子删定古史,始以“翟”或“狄”通称北族。
居于河套内外的猃狁部落,实力较为雄厚,并不断南迁。成为西周的边患,据《河套图考》所载:“周宣王时,猃狁内侵,命尹吉甫伐之,乃命南仲筑朔方城,”由此可证,从西周以至春秋末期,河套内外皆是猃狁牧地
《尚书.禹贡篇》所绘制的九州区域图中,其雍州界包括今陕北,伊盟,宁夏境域。巴盟疆界与以上地域毗连,恰在雍州之北境,姑以地域方望而论,在唐虞,三代时期,其疆域当在雍州境内。
关于记族之言,其北方(包括雍州界内)之民族聚居,也因朝代不同而更其名号者。《史记.匈奴传》载:“唐虞以上曰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当然不只是限于巴盟境域,且包括今陕北,山西以北(长城以北)一带地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yannurzx.com/bynrmj/12229.html